乾元元年冬七星配资,四十七岁的杜甫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启程东归洛阳。
次年春天,当他在洛阳东郊的陆浑庄故居短暂停留时,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将大唐的锦绣山河烧灼得满目疮痍。
重返华州后不久,杜甫毅然弃官,开始了长达四千里、历时数年的漂泊之旅——从秦州到同谷,再到成都。
在成都草堂的某个春日,当前线捷报传来,诗人抚今追昔,有感于离乡背井、骨肉分散,写下这首《恨别》。
《恨别》
杜甫〔唐代〕
洛城一别四千里,胡骑长驱五六年。
草木变衰行剑外,兵戈阻绝老江边。
思家步月清宵立,忆弟看云白日眠。
展开剩余71%闻道河阳近乘胜七星配资,司徒急为破幽燕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,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,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。
草木由青变衰,我来到剑阁之外,为兵戈阻断,在江边渐渐老去。
我思念家乡,忆念胞弟,清冷的月夜,思不能寐,忽步忽立。冷落的白昼,卧看行云,倦极而眠。
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,正乘胜追击敌人,急于要拿下幽燕。
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、骨肉的怀念,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,情真语挚,沉郁顿挫,扣人心弦。
首联以“恨别”领起,写出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动荡岁月中,告别故土、漂泊在外四千多里而不知归期的复杂心境,点明思家、忧国的题旨。
“四千里”,从空间着笔,恨离家之远;“五六年”,从时间着笔,伤战乱之久。个人的困苦经历,国家的艰难遭遇,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。
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流落蜀中的凄凉景象。
草木由青变衰,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;而“兵戈阻绝”则直接揭示了战乱对诗人生活的严重干扰。
诗人身处异乡,无法重返故土,只能在江边老去,这种无奈与悲凉之情溢于言表。
颈联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,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。
清冷的月夜,诗人思家心切,无法入眠,只能步月徘徊;白昼时分,诗人又因思念胞弟而倦极而眠,看云思亲。
这种昼夜颠倒、忧而反常的生活状态,正是诗人内心痛苦与无奈的真实写照。
沈德潜评此联"不言神伤之妙",正因诗人以具体动作替代直抒胸臆,让每个步履都踏着洛阳旧居的回声,每阵眠卧都压着未寄的家书。
尾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,盼望尽快破幽燕、平叛乱的急切心情。
这里提到的“司徒”指李光弼,他当时任检校司徒,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将领。
诗人对李光弼的期望,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复兴的深切期盼。
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,言近旨远,辞浅情深。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,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,饱和着浓郁的诗情,值得反复吟味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七星配资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发布于:河北省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