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版“农夫与蛇”:李怀光这步棋走错了富兴配资
公元783年,大唐王朝上演了一出荒诞剧:几个领赏不顺心的泾原兵,居然一路打进了长安城,把皇帝德宗吓得跑到奉天(现在陕西乾县)避难。这就好比一群临时工把老板赶出了公司总部,你说尴尬不尴尬?平叛还得靠另一个“打工仔”——朔方节度使李怀光。这位老兄,本姓茹,渤海靺鞨人,少年从军,被名将郭子仪收为养子,赐姓李。他骁勇善战,屡破吐蕃,手握五万精兵,人称“天下第一强兵”。这回千里救驾,也算是立了大功一件。
可问题是,李怀光是个胡人将领。在大唐,胡人将领虽然不少,但真正能爬到权力顶峰的却没几个。晚唐名将仆固怀恩、李光弼,哪个不是功高震主,最后落个凄凉下场?李怀光心里明镜似的,他知道自己这出身就像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药。
更让他窝火的是,德宗在奉天被围得像铁桶一般时,曾经许诺割地给吐蕃借兵。等缓过劲来,立马翻脸不认账。吐蕃那边自然气得跳脚,可倒霉的却是李怀光,他的地盘正好在唐蕃边境线上,这不是把兄弟往火坑里推吗?“皇上您出尔反尔,却让我们边关将士流血拼命,这算怎么回事?”李怀光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,对朝廷的怨气也越来越重。
展开剩余74%泾州孤城:冯河清的“忠义牌”不好打
另一边,泾州城里,一个叫冯河清的汉子正忙得焦头烂额。他出身农家,靠军功爬到泾原镇牙将的位置。泾原兵变时,他被迫跟着乱军进了长安,后来又率部投奔德宗。这“先反后忠”的经历,让他里外不是人。德宗嘴上夸他“忠义”,实际上却把他手下兵马拆得七零八落,只给了他一个空头衔。
冯河清的遭遇,正是当时无数寒门武将的真实写照。没背景、没靠山,只能靠“忠义”二字在乱世中苟延残喘。李怀光反心渐露,德宗赶紧派冯河清去守泾州。这哪是什么重用,分明是让他去送死!泾州孤城一座,正好成了朝廷和藩镇角力的牺牲品。
李怀光屯兵咸阳,离长安一步之遥,却按兵不动,反而要求德宗罢免宰相卢杞、赵赞。德宗无奈之下照办,暗地里却调兵遣将,准备和李怀光来个硬碰硬。李怀光这步棋走得实在臭,既想学安禄山挟天子以令诸侯,又想给自己留个“忠臣”的名声,结果两头落空。他手下将领劝他赶紧打长安,他却磨磨唧唧,说粮草不够,转头就去抢老百姓的东西。这下好了,原本可能支持他的河北藩镇也开始观望富兴配资,魏博节度使田悦直接吐槽:“李怀光这人又贪又蠢,没法合作。”
一颗人头引发的血案:大唐的“蝴蝶效应”
泾州城里,冯河清把城墙加固了一遍又一遍,粮草囤了一堆又一堆,连城外老百姓的房子都拆了,就为了坚守城池。有士兵抱怨太辛苦,他直接放狠话:“我们守的是国土!城破之时,我先杀妻女,绝不便宜敌人!”这番话,既稳定了军心,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。
李怀光派人劝降,许诺让他当泾原节度使。冯河清二话不说,杀了来使,把人头挂在城门上,还给德宗写信表忠心:“我宁可做个忠臣鬼,也不做叛徒!”德宗感动得痛哭流涕,赏赐了不少东西,但就是不派援兵。没办法,朝廷需要冯河清的“忠义”来撑场面,至于他的死活,那就顾不上了。
泾州城被围得水泄不通,眼看就要撑不住了。这时,冯河清的副手田希鉴跳反了。这小子早年因为贪污被冯河清处罚过,一直怀恨在心。李怀光派人跟他勾结,承诺事成之后让他当节度使。田希鉴一想,这买卖划算,于是趁夜杀了冯河清,投降了李怀光。
冯河清的人头被送到李怀光面前,他下令挂在营门口,想吓唬其他人。结果,这颗人头反而激怒了泾州守军,大家拼死抵抗。田希鉴控制不住局面,只好烧了城池,逃到李怀光那里。
消息传到长安,德宗哭得死去活来,追封冯河清为工部尚书,谥号“忠烈”,还痛骂李怀光“杀害忠良”。这下,原本保持中立的藩镇也纷纷倒戈,支持朝廷。李怀光想搞个“反唐联盟”,还没开始就散伙了。
最终,李怀光兵败自杀,田希鉴也被李怀光的儿子杀了。这场闹剧,以李怀光家族的覆灭和无数人的牺牲告终。而最大的赢家,却是作壁上观的河北三镇,他们继续割据一方,直到唐朝灭亡。
历史富兴配资,有时就是这么黑色幽默。
发布于:陕西省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